|  返回首页

 

关于着力次级突破 加快追赶跨越的决定
发布时间: 2013-05-28 【字体: 来源:市水务局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共内江市委  内江市人民政府

关于着力次级突破加快追赶跨越的决定

             

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着力次级突破、优先发展川南城市群,构建多点多极支撑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四川实际、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内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新城、新区、新镇、新村、新兴产业“五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加快建设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县区发展振兴,建设川渝合作桥头堡,奋力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努力在全省着力次级突破中实现追赶跨越,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即实现“三个翻番,五个高于”,建设川渝合作桥头堡,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三个翻番”就是在2012年的基础上,GDP“五年翻一番”,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翻一番”,到2017GDP超过2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过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五个高于”,就是工业增加值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城镇化率提高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二、工作重点

(一)以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产业兴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再造“产业内江”。

实施“工业主导”战略。把做强工业作为提升经济实力的主导力量,深入实施产业、企业、产品“三倍增”计划,集中力量培育百亿园区、千亿产业、千亿企业。加快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以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大对城区企业进行技改扩能和提档升级,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力争到2017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做大做强五大产业基地,依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西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依托中再生、韩国SK等再生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企业,建设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依托60万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化与中国神华集团合作,建设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节能环保示范基地;依托福汽集团奔驰汽车改装厂项目,轿车、轻型车曲轴制造基地和汽车产业园项目等,建设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依托惠普IT软件人才能力培训基地、巨腾国际内江项目、厦门工业园等,建设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加快建设七大工业园区,把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平台,优化空间布局,努力提高园区承载能力。确保2013年内江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到2017年,全市产业园区承载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力争形成超过500亿的园区2个、400亿的园区1个、300亿的园区1个、200亿的园区3个。全力打造千亿川威,积极支持川威集团走国际化配置、公众化运作和区域化发展的道路,做大做强钒钛钢铁、矿业、钢结构等支柱产业,推动“钢铁川威”向“钒钛川威”的转型,打造“百年川威、千亿企业”。到2017年,力争川威集团销售收入迈上1000亿台阶。

推进现代服务业大繁荣。以打造成渝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为重点,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2年基础上翻一番。促进商贸物流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现代商圈、商务中心和商业中心,努力形成一批多功能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立足川南、辐射成渝、影响全国的示范性智慧物流城。大力推进市场建设,加快大连大商、渤商物流、北京华联等项目建设,努力形成一批有聚集力、有吸引力、有辐射力的现代化、专业化大市场。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谋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加快金融、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发展,推动高端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

同步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坚持产村相融,把农民增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培育特色高效农业,以新农村综合体为抓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让农业转移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力争到2017年,全市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1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10个、现代渔业示范园7个、现代林业示范园5个;建成新农村示范片8个、新农村综合体32个以上。

(二)以新城新区新镇为重点,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

抢抓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川南城市群”的重大机遇,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以百万人口特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力争全市城镇化率五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着力建设内江新城,打造百万人口特大城市。把内江新城作为“一号工程”,坚持道路管网、保障性住房、生态绿化、公建设施、环境保护等“五个优先”,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到2015力争形成基本主框架,到2017年内江主城区建成区面积力争达到100平方公里。同步推进旧城改造提升,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面貌“脱胎换骨”的目标。2017年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畅通工程模范管理城市。

着力建设县城新区,形成中等城市发展梯队。集中资源加快县城新区建设,为稳定投资增长、扩大消费需求、农民低成本就近转移创造条件。尤其要集中投放项目资金,实现起步区的集中突破,尽快形成主框架和基本功能。力争到2017年,资中、威远、隆昌县城建成区面积均超过28平方公里。

着力建设重点新镇,培育各具特色的精品小镇。稳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加快实施重点中心镇建设示范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人口、产业和市场的集聚点、城乡的联结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重点支持连界、银山、界市新镇建设。同时,积极支持其他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以打造“30分钟内江”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着力打造“30分钟内江”,全面构建“内联外畅、城乡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推动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构建内江到成渝“30分钟”通达路网。大力推进成渝高铁、连乐铁路、内威荣高速公路、自隆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建设,到2017年形成8条高速公路、6条铁路组成的快捷出境通道网络,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36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超过300公里。

构建市区到县城“30分钟”通达路网。加快市区与县城之间城市交通主干道建设,建设城市过境高速公路和内江到资中、隆昌、威远快速通道。到2017年,全市一级公路里程超过120公里,二级公路里程超过500公里。

构建县城到乡镇“30分钟”通达路网。深入推进“康庄惠民工程”,加快兴泸路、吴荣路、资安路等骨干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公路投入力度,到2017年累计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500公里以上,乡镇、村社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四)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点,着力夯实底部基础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加快县区振兴,努力实现发展速度、发展质量、综合竞争力“三个提升”。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立足县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努力实现“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四化”同步发展,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实现城乡共发展、同繁荣。

推进“五个集中”、“五个一体化”和“五项改革”。以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镇和村落集中、建设向新城和新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等“五个集中”为主要抓手,以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为本质要求,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基层民主制度改革等“五项改革”为根本动力,努力探索丘陵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路子。到2015年,全市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力争到2017年,全市流转土地超过45万亩,新村聚居点超过3100个,工业集中度达到65%

(五)以打好“三大战役”为重点,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推进内江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打好引进央企、外企、民企“三大战役”,全力承接重大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大开放格局。

突出招大引强。以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主攻方向,抢抓省上积极推动央企入川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成链招商、专业招商和环境招商,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标志性的大企业大集团。

加快建设川渝合作桥头堡。进一步深化与重庆、成都合作,主动融入成渝地区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的发展链条,加快引进钒钛资源、再生资源、机械汽配等产业链优势企业,配套发展、错位发展。同时,深化与川南其它城市的合作,积极推进城市间基础设施共享、产业分工协作、城市功能互补,努力在成渝经济区建设、川南城市群优先发展中壮大自身实力。

优化投资环境。坚持程序不减、时间缩短、提速不越轨的原则,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打造“最短流程、最高效率、最少环节、最低成本”政务环境。同步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安全的法治环境、亲商重商的社会环境。

(六)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坚持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为重点,把消除安置还房历史欠账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在保证不欠新账的前提下,确保安置房历史欠账在2015年全面完成。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体育事业,健全完善食品药品管理体制。

加强生态建设。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多栽树、栽大树、栽好树,努力提高绿化水平,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32%。继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狠抓节能减排和降耗,加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改造。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级各部门要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着力次级突破,加快追赶跨越的重大部署上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集中精力抓好影响长远、关系根本的重点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平台,为推进内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加强规划保障。坚持规划引领,以科学的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把科学的规划贯穿全局工作各领域。认真制定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有计划地落实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严格执行规划,进一步加强规划统筹,在县城新区、重点新镇配备专业的规划师或规划员,配齐配强规划力量。

(三)加强项目保障。坚持“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落实”的理念,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推进项目的能力。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突出抓好项目储备和已经开工、计划开工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扎实做好经营城市工作,强化资金等要素保障。

(四)加强作风保障。增强“发展、责任、创新、实干、服务”五种意识,强化纪律保障,倡导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崇尚实干的优良作风。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带头把工作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往实里做,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加强绩效考评,确保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实效。

 

中共内江市委

内江市人民政府

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