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关于夯实底部基础 加快县区振兴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2013-05-28 【字体: 来源:市水务局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共内江市委  内江市人民政府

关于夯实底部基础加快县区振兴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夯实底部基础,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新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激活加快县区发展振兴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内江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特制定以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1.发展速度提升。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力争GDP增速超过全省丘区县平均增长水平;在2012年的基础上,各县区GDP“五年翻一番”,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翻一番”。

2.发展质量提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税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3.综合竞争力提升。各县区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排位、产业实力、要素集聚能力、发展保障能力逐年稳步提高。力争到2017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排位中,市中区、东兴区排名提高5位以上,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排名提高8位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抓好产业支撑

4.加速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提质增效和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努力实现产业、企业、产品“三倍增”。全力支持川威集团打造“千亿企业”,把中再生、凤凰集团、白塔集团、威玻集团、建业集团等尽快培育成30亿、50亿、100亿企业。强化创新驱动,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培育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着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市中区要重点发展电力能源、机械汽配等产业;东兴区要重点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食品医药等产业;威远县要重点发展钒钛合金、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资中县要重点培育新型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隆昌县要重点发展机械汽配、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内江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汽配、生物医药等产业。同时,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总体要求,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动园区扩区升级。到2017年,力争把威远连界工业园、内江经济开发区建成500亿以上园区,把隆昌经济开发区建成400亿以上园区,把严陵工业园建成300亿以上园区,把西南循环经济产业园、资中经济开发区、市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200亿以上园区。

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积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17年,市中区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渔业园各1个,东兴区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渔业园各2个,资中县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2个、现代渔业园1个,隆昌县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渔业园各2个,威远县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3个,现代渔业园1个;各县区建成现代畜牧业示范园2个,建成现代林业示范园1个。

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在银团融资上取得更大突破。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县区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等建设;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加快建设或提升资中古城、威远穹窿地质公园、隆昌“三古”景区、东兴区中国记者家园、市中区十里休闲文化长廊等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17年,各县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着力建设新区新镇新村

7.抓好县城新区建设。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做大做强县城,通过县城新区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当前,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区域,实现起步区的集中突破,尽快形成主框架和基本功能。力争到2017年,资中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威远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隆昌县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

8.抓好重点新镇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构筑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同步推进扩权强镇试点。重点培育连界、银山、界市三个镇,其中,连界要着力打造中国钢铁风情旅游小镇,到2017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银山要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小镇,到2017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界市要着力打造集现代生活、现代产业、现代城镇为一体的高铁新镇,到2017年,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同时,还要重点培育凌家、黄家、郭北、球溪等重点镇。

9.抓好重点新村建设。坚持产村相融,把村庄改造和产业布局融合在一起,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同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2013年,每个县区建成新农村综合体1个,同时各再启动建设1个新农村综合体;力争到2017年,市中区建成新农村综合体7个,东兴区建成新农村综合体6个,资中县建成新农村综合体5个,威远县建成新农村综合体8个,隆昌县建成新农村综合体6个,每个县区建成新农村示范片12个。

(三)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0.以“五个集中”为主要抓手。切实提升各县区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力争到2017年,市中区流转土地超过3万亩,建成新村聚居点超过690个;东兴区流转土地超过6万亩,建成新村聚居点超过520个;资中县流转土地超过15万亩,建成新村聚居点超过900个;威远县流转土地超过10万亩,建成新村聚居点超过400个;隆昌县流转土地超过12万亩,建成新村聚居点超过610个。

11.以“五个一体化”为本质要求。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着力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布局,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相融,人与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12.以“五项改革”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探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径和办法,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2013年,全市20%的乡镇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5年,所有乡镇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3.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加大民生工程建设,确保民生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逐年提高。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健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

14.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县区实际,加快推进各类安置还房、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五)着力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

15.抓好项目投资。牢固树立“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落实”的理念,按照加快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加快竣工一批、加快储备一批“四个一批”的工作要求,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各县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力争达到20%

16.深化开放合作。各县区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打好引进“央企、外企、民企”三大战役。以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主攻方向,创新招商引资平台,引进更多标志性的大企业大集团。主动对接央企,实施点对点、面对面招商,确保央企投资内江有新突破。深化与成都、重庆的合作,主动承接成渝、配套成渝,在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川南城市群发展中促进自身发展。

17.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抓紧实施一批“双挂钩”项目,大力推进“金土地工程”,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发挥民间资本力量,扩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加强对有上市潜力的企业的支持、辅导力度,努力在直接融资上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保障措施

18.强化规划引领。加强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确保规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无缝衔接。建立相对集中的规划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队伍,在县城新区、重点新镇配备专业的规划师或规划员。2013年,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力争达到80%,县城控规覆盖率力争达到80%2014年力争实现全覆盖;到2016年,力争全市所有乡镇编制完成乡镇规划,各重点园区总规、控规、产业发展规划覆盖率达到100%

19.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权利下放”的总体原则,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注重优化环境,打造“最短流程、最高效率、最少环节、最低成本”政务环境,同步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安全的法治环境和亲商重商的社会环境。

20.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各类人才服务县区发展振兴。建立人才“柔性”使用机制,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到县区创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服务县区发展。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从主干线选拔干部、上挂下派、干部双向交流力度。

21.强化考核激励。制定科学的县区发展振兴考评指标体系,每半年对县区发展振兴工作进行考核,每年对县区发展振兴工作进行综合考评。

22.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加快县区发展振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各项工作,制定促进县区发展振兴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指导县区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督促、协调、推进有关决策和工作任务的落实。定期研究县区发展振兴有关情况,每年召开加快县区发展振兴工作会议,总结评价和安排部署有关工作。

中共内江市委

内江市人民政府

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