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内江市委 内江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
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内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市级各部门: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和中央、省委水利工作会召开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认真审视市情水情,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创新优化体制机制,全力争取上级支持,整体推进水利项目,全市水务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由于我市资源性、季节性、水质性缺水,尤其是工程性缺水矛盾突出,水资源保障能力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切实改变内江水利工程现状,全力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全面实施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兴水利、除水害,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城乡供水安全、产业发展安全、生态文明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极为重大。
实施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是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务实之举;是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水平,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也是开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工作新局面的必然之举。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着眼全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深化水利改革、强化水利工程建设、注重水资源保护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督促、逗硬奖惩,确保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取得实效。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坚定实施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的信心和决心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坚持以2011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和2012年市委“3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规划目标,以及市委、市政府奋力推进“三个加快”、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增长极的战略部署,以“兴水为民、造福内江”为工作主线,以保障城乡饮水安全、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改善为核心,突出“一引、二蓄、三保护”,充分利用“近水”,积极谋划“远水”,着力实施以“完善一套规划(水资源保障规划、水利发展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推进两个大型(向家坝灌区开工建设、长征渠规划修编),续建三类灌区(已成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四座中型(东兴区联合、资中县两河口、威远县大石包、隆昌县黑水凼水库),治理十条河流(沱江干流堤防建设和威远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为内江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二)工作目标。力争到2017年,实现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26亿立方米,总蓄引提水能力达到10.11亿立方米,人均蓄引提水能力达235立方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10个百分点;有效灌溉面积新增44万亩,达到17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新增20万亩,达到100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0.38提高到0.45;城市供水能力达到35万吨/日,农村供水能力达到30万吨/日,为促进城乡发展和保障饮水安全奠定良好的水资源基础。“十三五”后期及以后,随着大石包、黑水凼、铜马桥等中型水库建成和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的全面通水,以及长征渠灌区的启动和建成,从根本上满足全市水资源保障需求。
三、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全力实施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
(一)编制水利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
1.编制水资源保障规划。立足现有水资源实际,结合内江城市总规、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立项可研和长征渠规划修编,进一步深化内江城区和三个县近期、中期、远期水资源配置专项论证,总体规划和利用好近期、中期、远期水资源及其配套工程,为全市水利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提供依据(附件1)。
2.编制阶段性专项规划。编制2013—2017水利发展规划、水利灾后重建规划,积极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排水、河流堤防、水土保持、水利风景区建设等专项规划(附件2)。
3.编制重点水利项目规划。抓好已列入“十二五”规划(含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和拟列入“十三五”规划的以中小型水库建设、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重点河流治理、城乡供排水为重点的水利项目规划编报工作。
(二)全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深入研究当前中央和省有关支持政策,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各类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投入运行(附件3)。
1.大型引水工程项目。积极推进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全力配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尽快启动项目建议书咨询评估和立项审批,并加快可研报告及各专项报告编制,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协同眉山等市,抢抓成都经济区及天府新区水资源配置规划机遇,积极推进启动长征渠规划修编工作,并结合规划修编,做好相关囤蓄水库规划立项。
2.中型水库项目。结合全国“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和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抓好中型水库建设前期工作,确保2013年10月底前完成资中县两河口水库和东兴区联合水库前期工作,12月底前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威远县大石包、隆昌县黑水凼水库前期工作,确保两座水库分别在2015年、2016年开工建设。支持资中县、隆昌县、市中区分别开展铜马桥水库小扩中、古堰水库新建、黄河镇水库增容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和论证工作,争取列入“十三五”规划并开工建设。
3.小型水库项目。加快推进威远县象鼻咀、盘家沟水库建设。2013年12月底前完成东兴区闪电冲、雷家庙和隆昌县长桥、满家沟等水库前期工作,同步抓好资中县天农、太平、白龙等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列入中央和省“十三五”规划,创造条件推动开工建设。继续打好12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年攻坚战”,确保在2013年底前全面完成。做好“4·
4.灌区渠系配套项目。努力争取国家对隆昌县石盘滩大型灌区工程的支持,加大年度投资力度,力争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早日达到35万亩。着力抓好市中区黄河镇水库和资中县龙江水库、黄板桥水库等3个中央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编报,确保2013年内完成东兴区松林、威远县河口水库等8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前期工作,力争2013年底前启动黄河镇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有计划地推进松林水库等已成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5.防洪保安工程。继续抓好内江城区(含椑木、白马、史家)、资中城区沱江干流堤防建设;积极做好球溪河、濛溪河、大清流河、乌龙河、麻柳河、龙市河、威远河、越溪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着力提高江河防汛保安能力。
6.供排水工程。加快实施内江城区污水处理厂排水口下移工程;抓好第三水厂和江东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力争2015年开工建设;积极规划论证和推动实施资中、威远、隆昌城区水厂扩能技改项目。抓紧推进资中县城北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威远县连界镇“引长入连”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片区集中供水工程,积极推行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到“十二五”末,解决102.4万农村人口和10万名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采取整合上级政策性资金、调动地方和受益群众投入等办法,探索解决资中县葫芦寺村等严重缺水地区分散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
7.小微水项目。抓好2012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和绩效考评,全力做好东兴区、隆昌县第五批小农水重点县竞争立项申报工作。科学规划,积极鼓励群众兴建以砖(石)砌化囤水田坎为主的小微型水利;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努力建好、管好、用好“一线水利”。
8.农建示范片、全域灌溉示范小区。坚持水利配套助推产业,产业巩固发展水利,通过实施和整合小农水重点县、坡耕地综合治理、农发水保、健康养殖等水利和涉农基础设施项目,配套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打造农建综合示范片、全域灌溉示范小区新亮点。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
1.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做好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制定和落实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开展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市中区、资中县要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发挥效益;东兴区、威远县、隆昌县要做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重点县申报工作,力争实现节水型社会重点县项目全覆盖。
2.实施河库“清水工程”。做好国家级和省级水利风景区申报规划编报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水利风景区建设。继续实行“河长制”考核管理,由县(区)政府负责,按照“饮用优先、限期治理”的原则,推进以取缔肥水养鱼、网箱养鱼、承包养鱼为主要内容的水库清水工程“三年攻坚战”,列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考核,确保饮用水源水库和中型水库2013年完成取缔任务,小1型、小2型水库分别在2014和2015年完成取缔任务。继续抓好甜城湖清洁和水质保护工作。积极开展水政执法监督工作,抓好涉河建筑弃土倾倒、河道采砂等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认真执行各类建设项目、城镇(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和水土保持方案制定等相关规定。进一步强化水资源有偿使用和取水许可监督管理。
3.着力安民惠民。加大汛前汛中和震损水库安全检查力度,完善防汛应急预案,抓好物资储备、应急演练,确保安全度汛。抓好山洪地质灾害县级非工程措施、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和水库预警预报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完工并投入使用。突出绿色倍增,研究制定全市现代渔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全力打造水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实施渔业集中养殖产业区“五个亿元工程”,努力实现渔业发展和水资源保护有机统一。
四、健全机制、强化保障,确保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
(一)加强对重点水利项目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分类统筹、明确时限、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由市、县(区)党政领导牵头,水务和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的项目推进组织保障体系,确保“一个重点项目一套班子”,全力推进。对市上主抓的大型引水工程(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长征渠规划修编)和县(区)实施的水库、灌区等项目,每年制定“2+5”(即市上连续抓2个大型引水工程,每个县(区)每年抓1个重点水利项目)专项推进计划,实行市级领导挂帅推进。涉及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的相关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主动支持水利事业发展。
(二)建立重点项目专项目标考核机制。对列入推进计划的重点水利项目,市委市政府将分年对责任县(区)政府、市级部门实行专项目标考核和奖励,具体考核办法由市委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市水务局负责拟制,报市委市政府审定后,从2013年起分年度实施。
(三)建立水利项目建设投入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从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划出20%、从地方收取的部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中提取3%的资金,专项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等规定,每年新增财力向水利建设倾斜。严格水利资金征收、管理和使用,确保专项用于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创新激励政策,引入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加大“财政奖补”力度,采取政府贴息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措水利发展资金。
(四)探索建立农田水利规划管理体系。市上成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指导小组,各县(区)要组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委员会,做好区域内涉农基础设施项目规划申报、标准制定及投资建设的统筹指挥协调,推动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利项目的综合效益。市级有关部门和县(区)政府要注重对民间资金投资水利工程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强化规划指导和技术服务。
(五)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服务体系,狠抓乡镇水务站和防汛抗旱应急服务队伍建设,配备好村级水务员,积极组建农村用水户协会。充实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一线水管人员待遇,进一步激发基层水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积极营造水利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把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管理纳入市级各类媒体公益性宣传范围,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实施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积极做好水情、水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广泛关注、积极参与水利建设和水环境治理保护。
附件:1.内江市水资源保障规划框架
2.内江市重点水利专项规划推进计划表
3.内江市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计划表
中共内江市委
内江市人民政府
附件1
内江市水资源保障规划框架
1.内江城区:(1)近期(2020年前),以濛溪河为主水源,沱江为备用水源,市中区黄河镇水库、东兴区联合水库(计划2016年建成)为应急水源;(2)中期(2020-2030年),以金沙江、濛溪河为主水源(市中区黄河镇水库为从金沙江取水的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的囤蓄水库),东兴区联合水库和沱江为应急备用水源;(3)远期(2030年以后),以金沙江(向家坝灌区)、青衣江(长征渠)为主水源(东兴区联合、资中县鲍家庄水库囤蓄长征渠水,共同保障内江饮水),濛溪河为备用水源,沱江为应急水源。
2.市中区、东兴区乡镇及农村:近期主要依托现有的水库和河流水资源,远期以长征渠引水为保障(以规划扩建的市中区八一、金龟桥,东兴区团结、松林和新建的东兴区联合等中小型水库为长征渠囤蓄水库)。
3.资中县:近期依托城北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通过扩建龙江、铜马桥水库,新建两河口、鲍家庄水库,用管道输水解决城乡用水需求,远期由长征渠保障(上述四座水库均为长征渠囤蓄水库)。
4.威远县:在加快象鼻咀水库建设的同时,推进新建大石包水库(长征渠囤蓄水库),协调长葫灌区用水,规划荣威山区水源,远期以长征渠引水保障城乡用水。
5.隆昌县:主要依托向家坝灌区隆昌县城引水工程和长征渠引水工程,充分利用古宇庙水库(向家坝囤蓄水库),扩建柏林寺水库和新建古堰、黑水凼水库(三座水库均为长征渠囤蓄水库),满足全县用水需求。
![]() |
![]() |